暑假一到,孩子们终于从课本里解放出来,背上小书包,走进博物馆、科技馆,甚至田间地头,开启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。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玩得开心,还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。比如在福建博物院,9岁的小女孩冯佳苑当起了小小讲解员,绘声绘色地讲起“孔雀蓝釉瓶”的故事,引得大家连连称赞。研学热正席卷全国,家长们乐开了花,孩子们也玩得不亦乐乎。
冯佳苑和6岁的弟弟冯佳奕是福建博物院“福博少年说”研学活动的常客。姐弟俩的妈妈是博物馆讲解员,家里常聊历史故事,孩子们耳濡目染,早就对文物着了迷。这次活动,他们不仅听老师讲南宋服饰,还亲手摸了跟黄昇墓出土文物一样的丝织品。那轻薄的触感,让冯佳苑直呼“宋朝的衣服真讲究”。活动最后,她讲解了“福船”和“孔雀蓝釉瓶”,弟弟则把西周青铜大铙讲得头头是道,连老师都夸他“年纪小,悟性高”。
博物馆里学历史,科技馆里探科学。福州鼓楼第五中心小学的潘莞颜参加了福建省科技馆的“探秘分馆”研学活动。她先去了福建医科大学的生命科学分馆,看到了人体胚胎发育的标本,还学到“指尖出血要按近心端止血”的实用小知识。下一站,她来到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物质结构研究分馆。听卢嘉锡院士的女儿讲科学家的故事,潘莞颜感动得不行,直说“长大也要做有意义的事”。
城市里的场馆精彩,乡村的研学同样热闹。10岁的林辰轩参加了福州闽侯县的“趣乡下”夏令营。他光着脚丫下田插秧,泥巴沾了一身也不嫌脏,晚上还和朋友们一起生火做饭,抬头看满天星星,兴奋得大喊“太好玩了”。他爸妈忙着上班,没空带他出去玩,花几千块报了个研学团,觉得既省心又值得。林辰轩回来后,整天念叨着田里的稻子什么时候能吃上。
家长们对研学活动赞不绝口,但也有点小担忧。福州家长张雨说,市面上的研学团质量参差不齐,有的活动就是走马观花,啥也没学到,钱还花不少。她家有两个娃,报研学团的费用让她有点吃不消。好在今年暑假,她大儿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公益研学,5天只花了不到200块的伙食费,性价比高得让她直呼“太值了”。
福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中心是这次公益研学的基地。记者看到,孩子们在15米高的攀岩墙上奋力向上爬,个个精神抖擞。综合楼里,制作艾条、沙画体验、机器人操控等课程也热火朝天。中心负责人说,他们设计了20条研学线路,涵盖红色教育、非遗文化、闽台融合等主题。截至目前,1.8万多名学生参加了活动,家庭困难的孩子还能申请免伙食费。
公益研学不只福州有,龙岩市也在行动。240多名学生去了山东、浙江、新疆,体验文化探寻和非遗技艺。龙岩市高级中学的焦盛浩到了温州,兴奋地说“这是场穿越700年的旅程”。龙岩的研学中心开发了40多条线路,150多门课程,还和外省的研学基地联动,让孩子们既能走出去看世界,也能带外地朋友来感受红色文化。
研学活动虽好,但也有家长吐槽。张雨的朋友西西是个老师,她去年带孩子去“清北”研学,结果只在校门口拍了个照,啥也没学到,气得她直摇头。今年她干脆带孩子去港澳自由行,玩得开心又省心。西西说,研学团要想真学到东西,得有好的课程设计和靠谱的指导老师,不然就是浪费时间。
福建新华研学旅行社的黄丞焱深有同感。他负责的“向阳花开”研学营,专门为农村留守儿童设计了详细的研学手册,从行前须知到每天任务一应俱全。他说,好的研学活动不仅要设计得好,执行更关键。指导老师得懂历史、会讲故事,还得会处理突发情况,确保孩子们学得开心、玩得安全。
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郭少榕认为,研学不是旅游加教育的简单叠加,而是要深度融合理论和实践。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,活动内容得有层次,比如小学生适合动手体验,高中生可以探讨更深的科学问题。利用VR、AR技术也能让活动更有趣,孩子们参与感更强。
研学热的背后,是家长和孩子对素质教育的需求。2001年,国家就提出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。2016年,教育部等部门发文推动研学旅行,鼓励学校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。这些年,博物馆、科技馆、教育部门、旅游企业都在发力,推出各种主题的研学活动,内容越来越丰富。
市场火了,问题也来了。有的研学团只顾赚钱,课程敷衍,孩子去了跟旅游没啥区别。专家提醒,研学要想真有价值,得在课程设计、师资配备、活动组织上下功夫。教育部门得严格把关,旅游企业要注重质量,学校也要选好项目。只有各方一起努力,研学才能真正帮孩子学到东西。
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,收获了知识和快乐。冯佳苑学会了讲文物故事,潘莞颜懂得了科学的魅力,林辰轩爱上了田野间的星空。这些经历,比课本上的文字更鲜活,也更让人难忘。家长们希望,未来的研学能更规范、更实惠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行走中成长。
融胜配资-广西股票配资-168股票配资平台-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